首页 资讯 正文

草原姑娘井涵跨越千里 十年扎根黄河滩区育桃李

体育正文 206 0

草原姑娘井涵跨越千里 十年扎根黄河滩区育桃李

草原姑娘井涵跨越千里 十年扎根黄河滩区育桃李

大众网(dàzhòngwǎng)记者 李威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 六月的(de)(de)黄河滩区,蝉鸣(chánmíng)阵阵,绿意盎然。山东省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的操场上,31岁的井涵被孩子(háizi)们团团围住。“井老师,听我们唱新歌!”二年级的学生们清脆的童声响起,歌声中,这个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姑娘,笑容格外灿烂。10年前,她跨越两千多公里,从草原来到黄河滩区,用青春与(yǔ)爱,为这里(zhèlǐ)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之光。 跨越(kuàyuè)千里的抉择 把草原的辽阔种进滩区 2015年夏天,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师范学院(shīfànxuéyuàn)毕业的(de)井涵做出了一个让亲友不解的选择:当同学们忙着在城市投递简历时,她却放弃了都市工作机会,登上了开往山东郓城(yùnchéng)的火车,远赴两千公里外的薛河口小学任教。这所学校所在的薛河口村位于鄄郓交界沿黄滩区,是(shì)郓城县张鲁集镇(jízhèn)最偏僻的村落,学校由山东省教育厅驻村“第一书记”筹资两千万援建(yuánjiàn)。 报到那天,井涵从郓城县城搭车到(dāchēdào)大潭村,再步行30分钟才(cái)抵达学校。走进空荡荡的宿舍,这个从小在工薪家庭长大的独生女第一次尝到了孤独(gūdú)的滋味。“夜里躲在被子里给妈妈打电话,听见她哭我也哭了……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(chǎngjǐng),她依然印象深刻。 然而,当她踏上讲台,看到孩子们(men)那一双双(yīshuāngshuāng)渴求知识的眼睛,听到孩子们第一次叫她“老师(lǎoshī)”时,一种责任感涌上心头。她暗下决心,不能辜负每一个孩子。自此,她开启了以校为家的滩区从教生涯。 这份抉择(juézé)源于大学时的一次支教经历。在锡林郭勒盟的三个(sāngè)月里,所见所闻像刻刀般刻在她心上:50多岁的教师已是学校的“年轻力量”,退休教师被返聘撑起课堂,留守儿童攥着铅笔头追问“山(shān)外面是什么样”。“那里(nàlǐ)的孩子们让我明白,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。”井涵说,“作为党员,我应该(yīnggāi)到最需要的地方去。” 车祸与辞职信 一次被童声(tóngshēng)挽留的坚守 2017年的车祸,是井涵离“撤退”最近的一次。因心疼女儿独自在异乡打拼,2016年春节,井涵母亲办理好退休(tuìxiū)手续,来到郓城陪伴(péibàn)她(tā)。2017年9月的一个清晨,母女俩在前往拼车点的途中遭遇车祸。母亲为保护她身受(shēnshòu)重伤,看着憔悴的妈妈,井涵第一次动了回老家的念头。当时,内蒙古恰好出台了优才回引政策,她符合条件可直接安排工作。当晚,她含泪(hánlèi)写下了辞职信(cízhíxìn)。 第二天,拄着双拐的井涵来到学校,准备递交辞呈。让(ràng)她(tā)没想到的是,全班学生自发在走廊两侧站成两排,为她“开”出一条通往办公室的路。“老师(lǎoshī)别走,我们(men)离不开你!”孩子(háizi)们的哭喊声让井涵瞬间红了眼眶。那个课间,学生们轮流护送她上课、下课,没人组织却秩序井然。 “那一刻我(wǒ)突然明白,这里的孩子比(bǐ)我更需要彼此。”井涵把辞职信悄悄收起,转身走进了(le)教室,这一次她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。这一坚守,就是7年。如今,她教过的第一批学生已参加高考,不少人考上了本科院校(yuànxiào),许正博被新疆大学录取、李明丽考入齐鲁工业大学……“看到他们(tāmen)发来的录取通知,我觉得(juéde)一切都值了。”井涵欣慰地说。 三大法宝与千次家访 用爱浇灌(jiāoguàn)滩区的花 初到薛河口小学时,井涵(jǐnghán)班上40多个学生有半数不及格。为了提升成绩,她创造(chuàngzào)了“三大法宝”:树立学习榜样、师徒结对(jiéduì)帮扶、一对一单独辅导。她利用(lìyòng)午休时间批改作业,课间给学生讲错题,周末骑着自行车家访。 “井老师总是最后离开办公室。”副校长徐长岭说,“有次一个学生摔伤了胳膊,她每天放学后送孩子回家,还抽空辅导功课(gōngkè)。”家长邵玉田至今记得,儿子在(zài)井涵带课后数学多次考(kǎo)满分。“她从不发脾气,孩子们(men)都把她当大姐姐。” 对待特殊学生,井涵总是(zǒngshì)特外细心。一次体育课上,她发现学生小娜因鞋底脱落不愿出门,为避免孩子尴尬,她不动声色地请小娜留在教室帮忙整理作业本,然后迅速借来一辆自行车,骑了半个小时到镇上为她买(mǎi)了一双新鞋,并(bìng)趁着其他学生还没回教室赶紧帮她换上。女孩(nǚhái)紧紧地抱住了井涵,这一刻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(cóngwèiyǒuguò)的温暖。 井涵还特别关注后进生,“一个都不放弃(fàngqì)”是她的教学原则。为此,她利用周末、节假日时间进行家访,指导家长树立(shùlì)正确的教育观念、参与(cānyù)孩子成长。10年来,她累计家访千余次,500多名留守儿童在她的笔记本里留下(liúxià)成长轨迹。 从90人到400人 教育是双向奔赴的生长(shēngzhǎng) 如今的薛河口小学(xiǎoxué),学生从最初的90人增至近400人,教学楼、操场、音体美教室一应俱全。井涵也从青涩(qīngsè)的“井老师(lǎoshī)”成长为“郓城县教书育人楷模”“菏泽市教学能手”“齐鲁最美教师(jiàoshī)”“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”……,但她最珍视的还(hái)是孩子(háizi)们的“小秘密”:孔令尚奶奶说,孙子背心湿了,井老师担心孩子感冒着凉,找干净衣服换上还洗(xǐ)好;刘雨柔妈妈记得,六一节天热,井老师自掏腰包给(gěi)表演完节目的学生买冰糕消暑降温;同事赵玉华发现,井涵的办公桌抽屉里总备着铅笔橡皮,“给忘带文具的孩子用”。 每天往返120里的通勤路、母亲提前退休的陪伴付出、个人(gèrén)问题的搁置……这些艰辛和压力在政策暖流中逐渐消融。“妈妈说她(tā)也有教师梦,支持我在这里实现价值。”井涵笑着说,现在城乡公交通了,周转宿舍启用了,政策对乡村教师的倾斜让(ràng)她更(gèng)有底气。 “只有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,滩区孩子才能真正走出去。”井涵望着校园里奔跑(bēnpǎo)的(de)孩子们,眼里闪烁着光芒。这个把草原的辽阔装进黄河(huánghé)滩的姑娘,用10年时光证明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,而是老师与(yǔ)学生、理想与土地的双向奔赴。就像她常(cháng)对孩子们说的:“你们是滩区的花,而老师最幸运的,就是守着你们绽放。”
草原姑娘井涵跨越千里 十年扎根黄河滩区育桃李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