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衡南:硫市镇长者食堂——从“孤独餐桌”到文明的“温馨港湾”

体育正文 200 0

衡南:硫市镇长者食堂——从“孤独餐桌”到文明的“温馨港湾”

衡南:硫市镇长者食堂——从“孤独餐桌”到文明的“温馨港湾”

对一个作家来说,这(zhè)似乎不是(búshì)问题。但对一个农民来说,这确实是个问题。3年前的2022年,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(hèshānqū)清溪村村民卜雪斌就碰到了这个问题。

那年春节,得知在中国作家(zuòjiā)协会、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,村里要办作家书屋,卜雪斌决定辞去在外面矿山上收入(shōurù)不菲(bùfēi)的工作,回到老家办“立波书屋”。立波,就是人民(rénmín)作家周立波,清溪(qīngxī)村是周立波的出生地,他的代表作《山乡巨变》《山那面人家》,都以清溪村为创作(chuàngzuò)背景地。从江西矿井回老家过年的卜雪斌,鞋底的煤粉灰还未洗净,一(yī)走进村口就被家乡的变化怔住了——曾经泥泞的村道铺上了青石板,曾经的烂泥塘变成了荷花淀,穿村而过的铁路高架桥的桥柱上绘满了周立波小说里的插画,溪水(xīshuǐ)潺潺,山风阵阵。

在(zài)矿井下摸爬滚打了20年,卜雪斌早已习惯了地下轰隆隆的黑暗环境,家乡在一夜之间变得如此明亮,他仿佛听到了《山乡巨变》的呼唤,听到了周立波(zhōulìbō)笔下的那一个个鲜活的农民的心跳——那也(yě)是(shì)他的父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!

卜雪斌(boxuěbīn)要拆堂屋做(zuò)书屋,左邻右舍有些不理解。有人说(shuō):“斌哥,你是不是出去打工下雨时没有打伞(dǎsǎn),把脑子淋坏(línhuài)了?”有人说:“是不是你在外面挖矿,哪块石头掉下来把脑袋砸坏了?”还有人说:“你办书屋,这些书放家里面,又不能当饭吃,你本来就没有读过多少书,你这是老母猪品细糠——你吃得来吗?”卜雪斌听得出来(tīngdéchūlái),这朴素的话里有冷嘲也(yě)有热讽,意思是说咱们农民是粗人,粗人就只能干粗人的活,你搞不赢,吃不了文化人的这碗饭。

卜雪斌骨子里有(yǒu)一股湖南人“霸得蛮”的倔强。初中二年级(èrniánjí)就辍学(chuòxué)的他,内心有一股不服输(bùfúshū)的劲儿(jìner)。在郴州的矿山上班时,他带领的班组年年是先进,从未出过安全问题。他亮眼的业绩(yèjì)也得到了领导的赏识(shǎngshí),准备提拔他。可是,在文化课考试时,他却被淘汰了。这件事给他的自尊心很大打击。一气之下,卜雪斌辞了职,又跑到九江的矿山干活。现在,村里有了办作家书屋(shūwū)的机会,他的第一反应(fǎnyìng)是,如果能在家里办一个书屋,自己的下半生就有人聊天了。他的这一想法,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。母亲小时候在私塾里当过旁听生,比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父亲见多识广。

然而,要办作家书屋,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。卜雪斌心中也有矛盾,有纠结。为啥?办书屋,家里的房子(fángzi)就得(dé)按要求全部重新装修。虽然(suīrán)装修的钱由合作方承担,但装修一新的屋子是为儿子结婚准备的,如果(rúguǒ)全部拆掉(chāidiào)重新设计,未来经营得不好该怎么办?谁也不能保证挣到钱。这确实需要勇气。

这天,下起了蒙蒙细雨。卜雪斌正琢磨着要不要去村委会提出申请时,一辆小轿车停到了家门口(jiāménkǒu)。只见一个干部(gànbù)模样的客人敲门走了进来,左瞧瞧右瞧瞧,问道(wèndào):“老乡,你们家的生意(shēngyì)好不好呀(ya)?”那时,卜雪斌的妻子在卖擂(léi)茶,完全是看天吃饭,生意时好时坏。听到客人的询问,卜雪斌不痛不痒地回答:“你问我生意好不好,今天天气不好,我的生意就没得好!”

客人(kèrén)又问道:“你听到村子里最近有什么说法没有啊?”

客人说:“村子里要搞作家书屋的事情,你听说(tīngshuō)了吗?”

“这个事情我倒(dào)是听说了。不过,好像只有3个名额,我不知道自己(zìjǐ)能不能入选。”

客人问道:“你想不想办作家书屋(shūwū)?我感觉你这里可以搞一个(yígè)书屋哩!”卜雪斌家的地理位置确实相当不错,屋前有一方荷花塘,两条交叉(jiāochā)的乡村(xiāngcūn)公路围着池塘分别向东北和西北方向延伸,是游客必经的中心地带。

一(yī)听说办作家(zuòjiā)书屋,卜雪斌立马来了精神,赶紧回答:“当然想啊!我现在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哩!”

“我想问问你(nǐ),如果要你办作家书屋,你想做哪一个(yígè)作家的书屋呢?”

“当然(dāngrán)是周立波啊!他是我(wǒ)们清溪村走出去的大名人,是我们的文化品牌啊!其他的作家我不太熟悉。再说,我和他家(tājiā)是邻居,我父母亲都认识他,我还知道他的许多故事呢!”

“你读过(dúguò)他的书吗?”

“读过(dúguò)呀!给你讲一(yī)讲,怎么样?”说着,卜雪斌就给客人讲起自己眼里心中的周立波,一个故事(gùshì)接着一个故事。这些故事,都是他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。

听着(zhe)听着,客人说:“我看你们家这个位置非常好,适合办书屋。你今天说的(de)是不是真的?既然想办,那就不要反悔。”

卜雪斌说(shuō):“当然是真的,一言为定。”

说起这件事儿,卜雪斌觉得(juéde)人生有时候就是缘分。后来他才知道,这位客人是益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,是专程来考察(kǎochá)作家书屋(shūwū)筹备情况的。就这样,3天之后,“立波书屋”就开始设计动工了。

“放着安稳日子不过(bùguò),瞎折腾啥(shá)?”风言风语(fēngyánfēngyǔ)传到了卜雪斌的耳朵里,他没时间(shíjiān)去跟亲戚朋友们解释,默默地把挂在墙上的矿工安全帽取了下来,挂上了周立波的照片。在装修队拆除堂屋的锤子落下的那一刻,妻子的眼眶湿润了。

两个(liǎnggè)月后,“立波书屋(shūwū)”开始试运行。昔日的矿工华丽转身,当上了(le)书屋推荐官。很快,“五一”假期到了,谁也没有想到,“立波书屋”一下子火了,上了热搜,游客络绎不绝。卜雪斌家的擂茶、图书(túshū)销售一天一个样,就像家门口满池塘的荷花,尽情地绽放。

农屋(nóngwū)变书屋,书屋又变成了“黄金屋”。卜雪斌(boxuěbīn)夫妇在这年夏天百日创收季里营收达15万元,让乡亲们都瞪大(dà)了眼睛,个个为他竖起了大拇指。也是在这个夏天,中国作协领导一行也来到“立波书屋”,听了卜雪斌的介绍,看到他经营有方(yǒufāng),十分欣喜。

“说句实在话,当初想办书屋也没有(méiyǒu)想到会挣钱,但书屋确实(quèshí)让我的生活脱胎换骨了,当初哪能想得到呢?”卜雪斌喜滋滋地说。

应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(guǎn)邀请(yāoqǐng),我(wǒ)慕名来到卜雪斌的家,喝着他们夫妇自制的擂茶,我问:“经营‘立波书屋’,改变了你什么?”

卜雪斌(boxuěbīn)憨厚地笑着,不紧不慢地回答:“对我(wǒ)来说,各方面都改变了。首先一个是,我能够跟你沟通(gōutōng)了。我说出来(chūlái)的,你能听懂60%,猜对40%。要是放在3年前,我们之间除了肢体语言,其他的你就很难听得懂了。”

听了卜雪斌幽默的回答(huídá),我(wǒ)和同行(tóngháng)的朋友们都朗声大笑,一种佩服之情油然而生,觉得清溪村这位农民的“文学饭”吃得很不一般。而我,也从他的回答里,仿佛听到了来自田野里庄稼拔节的声音,是(shì)那么的恬淡、纯粹、安逸而美好。

清溪村本来不叫清溪村,叫邓(dèng)石桥村。因为周立波在《山乡巨变》中把笔下的(de)小村(xiǎocūn)取名为清溪乡,“清溪”也就慢慢成为他的家乡邓石桥村的代名(dàimíng)。2008年,为纪念周立波100周年诞辰,益阳市将邓石桥村正式改名为清溪村,从此开启了山村蝶变的新历程。

20世纪50年代,在农业(nóngyè)合作化运动高潮中,年近五旬的周立波响应党的号召,举家从北京(běijīng)迁回家乡(jiāxiāng)益阳,一扎就是10年。他曾担任大海塘乡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,帮助村民建立初级合作社,在家乡邓石桥村试办(shìbàn)高级社。

1957年,周立波在益阳市桃花仑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,与农民同吃(tóngchī)、同住、同劳动(láodòng),积累了大量生动、鲜活的生活(shēnghuó)素材,最终创作出经典名著《山乡巨变》。一开始,周立波为这部小说取(qǔ)的标题是《茶子花开的时候》,后(hòu)来在听取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的建议后,将小说改名为《山乡巨变》。

周立波(zhōulìbō)回到家乡体验生活,是实实在在的扎根,并非走马观花式的采风。用他(tā)自己的话说:“只有同农民群众(qúnzhòng)生活、劳作在一起,才能真正与(yǔ)群众‘巴皮洽肉’(湖南方言,意为亲密无间、血肉相连——引者注),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。”

1954年仲夏,在益阳楠木塘体验生活的(de)周立波,认识了一位木匠(mùjiàng)出身的农会主席——互助合作(hùzhùhézuò)委员会主任徐盖平,人称“盖满爹”。周立波了解到他为人正直,对合作化工作抓得很紧(jǐn)。盖满爹有两个(liǎnggè)儿子,长子名松森,次子叫楠森,都是好劳力,但(dàn)他俩不肯入社,因此掀起激烈的家庭(jiātíng)风波。周立波为盖满爹的精神所感动,便(biàn)以他为原型,创作了短篇小说《盖满爹》,发表于《人民文学》1955年6月号。周立波谦逊地向人说:“我拜盖满爹为(diēwèi)师,学到了很多知识。”现在,盖满爹原型徐盖平的曾孙女徐英,也放弃了在广州的工作返回家乡,学习西班牙语的她当起了作家贾平凹书屋的管理员。

从清溪村走出去的山里伢子周立波,在家乡(jiāxiāng)写下了《山乡巨变(jùbiàn)》,再现乡村在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发生的巨变。他或许不会(búhuì)想到,他的小说在今天(jīntiān)的乡村振兴中依然有着精神引领作用,而他巨变之后(zhīhòu)的家乡在新时代又发生了巨变,不仅赢得了“山乡巨变第一村”的美誉,而且成为新时代中国作家们的另一座精神家园。

清溪(qīngxī)村的(de)致富路,并不平坦。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间(niánjiān),清溪村主要是自给自足式的“农家乐”,文旅产业始终在低端徘徊不前。

2018年(nián)以来,在(zài)中国作家协会、湖南省(húnánshěng)和益阳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(xià),清溪村启动了(le)“文学村庄”的提质(tízhì)改造(gǎizào)工程,一期工程打造了印象广场、清溪画廊、清溪荷塘、立波梨园等14个特色景点,二期工程开发了清溪剧院、清溪里民宿(mínsù)、映山红花谷等优质文旅项目,三期工程建设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、作家书屋、智慧农业展示馆、书香民宿、露营营地等项目。2022年,中国作协在清溪村启动了“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”和“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”。2023年,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正式在清溪村落(cūnluò)成启用。人民文学出版社、作家出版社和王蒙、阿来、迟子建、刘慈欣等21位(wèi)作家的书屋也在清溪村相继建成。21座书屋,如同散落在乡村的文化灯塔,照亮(zhàoliàng)了山乡的角角落落。

周立波(zhōulìbō)在《山乡巨变》中写道:“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,美化起来,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。”如今,当(dāng)你乘坐旅游观光电瓶车畅游清溪村,仿佛(fǎngfú)在文学(wénxué)的海洋中徜徉。文学助力乡村振兴,清溪村日渐(rìjiàn)浓厚的文化氛围,吸引凝聚了一批新一代乡村建设者。短短(duǎnduǎn)3年,先后有400多名“新农人”“土专家”返乡创业。清溪村的农民因为吃(chī)上了“文学饭”,走上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致富新路,实现了新时代“山乡巨变”的升级版。

2020年,通过流转部分山林,邓旭东(xùdōng)建起了一座生态循环农场。农场的名字叫“禾场上”,源自周立波的同名(tóngmíng)短篇小说《禾场上》。邓旭东在山上种树,20亩(mǔ)山茶(shānchá)林已进入丰产期;他(tā)在山下(shānxià)养鸡,柴鸡蛋如今供不应求,还带动30多名乡亲就业。熟悉新媒体的邓旭东,闲暇之时不断挖掘清溪村乡亲们的生活和历史故事,采访、录制、剪辑、主持、直播一条龙,他积极推荐清溪村特色(tèsè)农副产品,展示生态与文化美景。

文学(wénxué)滋养了清溪村,吃上“文学饭”的(de)村民们也变得有“文学范”了。邓旭东的父亲(fùqīn)邓春生,本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也喜欢上了文学创作。2023年5月,在中国作协“文学赋能乡村振兴”调研座谈会上,邓春生当着全国知名作家的面(miàn),朗诵了自己写的藏头诗,赢得掌声(zhǎngshēng)一片。诗曰:

清荷摇曳舞翩翩,溪水潺潺蛙声绵(mián)。

周贫济老当乐事,立笔家山撰(zhuàn)桑田。

波澜壮阔七十载(zài),故里旧貌换新颜。

居仁(jūrén)循义有公序,山茶花开孕丰年。

乡愁未忘胞罐地,巨著宏篇盈万言(wànyán)。

变化万千感党恩(ēn),文旅融合谱新篇。

学子书屋品翰墨,村美花香尝果(chángguǒ)甜。

在邓春生的带动下,种粮能手、退休教师(jiàoshī)、新媒体从(cóng)业者共6名“泥腿子作家”,在清溪村开设了“田埂文学(wénxué)课堂”“屋场创作会”,常态化开展“清溪伴读”“艺润清溪”等文艺活动。村民(cūnmín)们还用方言创作了《清溪十赞》等快板,将秸秆禁烧、婚俗改革等政策融入朗朗乡音,以诗词对话、家书往来形式讲述“婆媳共读一本书”的动人故事,让村风因家风向善、家庭因文学而和美(měi),让孝老爱亲、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从文字走进生活。清溪村因而(yīnér)获得了“全国(quánguó)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“十步之内,必有芳草。”清溪村的文学活动,不仅走出了湖南,还走向了世界。这些(zhèxiē)年,他们高质量承办了“非洲媒体看中国”“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”和“到清溪 去读书”活动,为(wèi)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(húnándàxué)等青年学子讲述新(xīn)时代的乡村振兴(zhènxīng)清溪故事。

今日的清溪村(cūn),坚持走“乡村+文学(wénxué)+旅游”的特色产业之路,探索“公司(gōngsī)+集体+农户”的新型(xīnxíng)管理模式,为村民提供(tígōng)清溪书屋管理员、讲解员、电瓶车司机、保洁员等就业岗位,500多人(duōrén)实现家门口就业。邓旭东给我(wǒ)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数字清单:清溪村在2024年度旅游总人数达到了135.36万人(wànrén),比2023年增长12.8%;总收入达1700万元,比上年增长38.9%;村集体收入达139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8%;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87元,比上年增长5.2%。邓旭东开心地说(dìshuō):“我的家乡,现在也成了别人眼中的‘诗和远方’。”

“开门闻花香,关门闻书香。”从一名“黑脸”矿工到“立波书屋”推荐官,卜雪斌成功(chénggōng)跨界。周立波与《山乡巨变》的故事,他信手拈来。有一位学者咨询他周立波在《山乡巨变》中写了多少次茶子花,他也能给出准确答案(dáàn)——上卷有11处(chù)(chù),下卷有3处提及茶树、茶子。为了服务好来清溪(qīngxī)村的游客,卜雪斌常常用益阳方言(fāngyán)朗读《山乡巨变》,并为他们解释方言的意思,赢得了客人的称赞,就连(lián)当初说风凉话的邻居也夸他是“我们清溪村戴斗笠的秀才”。

因为热爱,所以执着。除了讲述书本上的周立波(zhōulìbō)与清溪村的故事(gùshì)之外,卜雪斌脑袋里还装满了周立波在家乡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。

20世纪五六十年代,清溪村的生活条件差,一年到头吃不到几次猪肉。因此,即使是病死的猪、狗、鸡、鸭也(yě)舍不得扔掉,去了毛之后(zhīhòu)煮着(zhe)吃。回到故乡,周立波发现乡亲们(xiāngqīnmen)经常吃“瘟猪子肉”,心中很是难过。在《山乡巨变》中,他也曾10多次提及乡亲们吃“瘟猪子肉”的故事。怎么办呢(ne)?

周立波很想解决(jiějué)乡亲们(men)的(de)(de)生活问题。1958年,他(tā)用长篇小说《暴风骤雨》获得的斯大林文学奖奖金为乡亲们建了一座梨园之后,又办了一个养猪场,养了近200头猪。六七个月后的一天,养猪场的猪不知为啥死(sǐ)了一头,大概也(yě)就(jiù)六七十斤的样子。周立波知道后,告诉乡亲们一定要(yào)把(bǎ)这头病死的猪进行深埋处理,避免病毒传染。按照他的要求,这天上(shàng)午村里就派3位村民把这头死猪抬(tái)到“立波梨园”里去(qù)掩埋,卜雪斌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。3人抬着死猪,一边走一边唠嗑,都觉得这猪死了太可惜:这掩埋死猪的活一定要做,坑(kēng)也一定要挖,但要把它埋浅一点,晚上(wǎnshàng)把它挖出来(wāchūlái)炖了吃(chī)。就这样,3人草草地挖了一个坑,随随便便(suísuíbiànbiàn)地盖上一层土,约定不准告诉别人。可是,养猪场死了一头猪的事情在小山村是不需要广播的,不到一个时辰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“大新闻”,大家也都觉得这头死猪扔掉了实在太可惜了。天黑了,卜雪斌的父亲和那两位村民扛着工具如约来到了“立波梨园”。谁知,就在他们刚刚挖下第一锄的时候,梨园里如同神兵天降般冒出了几十个人来。抬头一看,全村的乡亲们几乎每家每户都来了一个代表。大家都笑了,乐呵呵地把死猪挖了出来,连夜刮了毛,宰杀干净,煮熟,每家每户都分了一大碗猪肉。听到这件事儿,周立波感到一阵心酸(xīnsuān)。1962年清明节,周立波回乡祭祖,用自己的工资买来上百斤猪肉,让(ràng)村民们饱饱地吃了一顿红烧肉。他告诉乡亲们,往后一定不要再吃“瘟猪子肉”了。

一天,村里一位名叫(jiào)(míngjiào)郭景堂的老人拄着拐杖来找周立波,希望这位“文曲星”给儿媳妇生下的一对龙凤胎取名字,沾沾大作家的文气。听(tīng)了老人家的介绍,周立波说:“恭喜你!有了孙儿,又有了孙女,还是一对龙凤胎,真是(zhēnshì)有福气啊!现在,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,我就给你的孙子(sūnzi)们取名叫郭越多、郭越好,行不行?”

“越多(duō)(duō),越好!郭越多,郭越好!好!好!”郭景堂在嘴里念叨了好几遍,连忙向周立波道谢,高高兴兴地回家了。

过了(le)3年,郭家的儿媳妇又生了双胞胎,是两个(liǎnggè)男孩。郭景堂觉得周立波取名取得好,拄着拐杖又来找周立波求名字,希望孙子们长大后能够多(duō)读书。周立波一听,高兴地笑了:“恭喜你啊!又添了两个孙子,既来之(zhī),则安之,要好好养育(yǎngyù)他们,就叫郭来之、郭安之,怎么样?”

“越多越好,来(lái)之安之,好!太好了!谢谢您!”郭景堂一(yī)听,十分满意。

谁知,又过了(le)3年,郭景堂的儿媳妇又生了第3对双胞胎,是两个女孩。乡亲们都笑着说:“大作家(zuòjiā)取名字(míngzì)就是不一样,取了就能不停地生双胞胎。”郭景堂又乐呵呵地来找周立波给(gěi)两个孙女求名字。周立波一听,心中也乐开了花,笑着说:“你(nǐ)们儿子儿媳真好啊,很能生小孩(shēngxiǎohái)。但是孩子多了,生活负担就重了。现在,你家有了3个孙子和3个孙女,你呀也应该心满意足了。我看,就叫郭心满、郭意足,你看怎么样?”

郭景堂一听,高兴地说:“好!确实不能再生了。我们(wǒmen)家(jiā)6个孙子都是经过您这位‘文曲星’开了光的,我也确实心满意足了。”

周立波为郭家6个孩子取名的故事,一时间成为清溪村的美谈(měitán),今天有不少(bùshǎo)老人还记得。

茶香(cháxiāng)伴着(bànzhe)书香,卜雪斌终于实现了儿时读书的(de)(de)梦想,他(tā)的家变成了“书香门第”,再也不用担心正在攻读博士的儿子结婚时没有拜堂的地方了。他和妻子一边经营书屋,一边照顾90岁高龄的老母亲。我坐在书屋的长桌旁,听卜雪斌侃侃而谈。他说:“以前(yǐqián)在矿山翻山,如今坐在家里(jiālǐ)翻书,收入翻了一番多,口袋富了不算富,脑袋富了才幸福。周先生写《山乡巨变》,写的是土地上的人如何改变命运。现在我们做书屋,就是让文学成为改变生活的力量。”

在《山乡巨变》描绘的(de)村庄里长大的农民,如今吃上了(le)“文学饭”,成了新时代山乡巨变的“剧中人”。夜深了,我们握手道别。卜雪斌意味深长地说:“栽下(zāixià)梧桐树,引得(yǐnde)凤凰来。立波先生字(zì)凤翔,是他为我们栽下了这棵梧桐树,才引得你们这些作家‘凤凰’飞到了我们清溪村啊!”

走出(zǒuchū)“立波书屋”,皓月当空,繁星点点,蛙声一片(yīpiàn),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……

(作者(zuòzhě):丁晓平,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)

衡南:硫市镇长者食堂——从“孤独餐桌”到文明的“温馨港湾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